教育部发布《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》
即使陈宝成案如此结案了,也不意味着反思与和解的终结。
而之所以做这样避重就轻的选择,最根本、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在于,其实薄唱红打黑为代表的重庆模式,其实只不过是中国模式的极端化而已,都是人治、官治而非法治。为何在自己掌权时,不能想到这一点,反而对法治等这些权力制约机制置若罔闻,甚至还反对和践踏法治。
薄熙来案公审这部举世关注的大戏,自然引来无数评论。我更希望,薄案所揭示的权力监督制约的意义,能最终落实到中国的实践中。我希望公诉人不要把我在法庭上讲我的意见当作是恶劣的行为。因为这至少说明,在真实的政治生活中,真正起作用的并非是法律制度,而是(党内)内部规章制度,甚至是潜规则。例如,薄在重庆时,大搞文字狱,哪怕网民匿名发几句牢骚都可能被滥施以劳教。
试想,如果薄的权力能够受到有效地制约和监督的体制下,薄还能够如此为所欲为,以至于走到如此不可收拾的境地?绝对权力一样会害人。而相比之下,薄践踏法治的危害远甚于贪腐。而薄熙来也在画定的圈子内,尽力自辩。
薄王法庭对质,令人无限感慨,正可谓:一年生死两茫茫,欲治疗,需休养。一个失败的男人背后也总有一个女人。通观全案,薄熙来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自于妻子薄谷开来。8月23日,光明网、人民网发表评论,称薄无赖与狡辩:虚伪最后的疯狂、自绝于人类正义与公理,上午的庭审纪录也迟迟未见。
庭审还表明,薄家拥有巨额财产,检方也未追诉其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。期待法院系统在司法公开方面走得更远,以公开促公正,以公正树公信,以公信建权威。
控辩双方,针锋相对,水准专业,理性辩论。我一巴掌把他打跑,我有错误,但是一个巴掌就打出一个叛徒来也不容易。一场严肃的世纪审判,被彻底娱乐化。2013年8月26日初稿 进入 徐昕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薄熙来案 。
辩护人提到,尼尔·伍德向薄瓜瓜索要某项目中介费1400万英镑。事情的真相,原来是因为爱情,因为一场主仆之间的三角恋。五日的精彩庭审,已拉下帷幕。不过,双方都存在明显失误。
但整体而言,基于庭审纪录,个人认为,薄熙来犯罪的证据链基本形成。薄熙来两次强烈要求她出庭作证,但审判长称其不愿出庭。
薄熙来案的庭审过程,的确体现了法治的进步。一个先背叛妻子又反遭报复的男子,一个曾经最信任的下属插入他的家庭,一个戴绿帽的丈夫,一个最后关头进行道德控诉的被告人……薄熙来的多种面孔,陆续展现在世人面前。
律师、被告人基本上作无罪辩护。对比当年强力推行的重庆打黑,这番反思可与刘少奇手持宪法维权相提并论。济南中院,审判长主导庭审,程序中立,游刃有余,为司法赢得了尊重。从微博直播的内容来看,该案庭审公开的程度出人意料,表明庭审并非事先安排的演戏,至少被告人事先未参与排练,控辩双方荷枪实弹,对抗激烈。五日的庭审,上演了一出唇枪舌战、爱恨情仇的大戏,精彩纷呈。尽管新闻传出济南中院将进行微博直播的消息,但绝大多数人将信将疑,普遍猜想此案审理与薄谷开来、王立军案类似,迅速了结,以新闻通稿的形式对外发布。
此案只是一起个案,如此而已。例如,薄熙来否认受贿时,承认家里有两个装钱的保险柜,谷开来就在我们71号房另外一个巨大的保险柜里放着很多钱,大大高于这8万美元和大大高于这5万元人民币。
薄谷开来变了,她疯了,经常说假话。他会得到法庭和民众的同情吗?他会因此获得较轻的判决吗?这些有杀伤力的事实,在薄王对质时,他并未抛出。
高潮同时,法庭审判的戏剧落幕,而娱乐片则开始新一轮的演绎。可见,有关部门对薄熙来的追诉,尚留情面。
依《刑事诉讼法》第188条之规定,配偶可以作证,但法庭不能强制其出庭作证。就本人关注的司法改革而言,薄案审判充分表明:司法公开不仅不可怕,还能大大提升司法公信力。8月22日,第一天庭审上午,诉讼程序直播,枯燥、沉闷。如果只听检察机关的一面之辞,会导致冤假错案大量发生。
料得年年断肠处,美领馆,一耳光。控方称,薄熙来当庭翻供,拒不认罪,必须严惩。
相顾争辩,却有泪千行。当然,纪委的双规确实损害法治。
什么项目会有如此高昂的中介费?可以说,这是薄案审判中被忽略的一条特大新闻,也是侦查、检方忽略或有意忽略的重大的经济犯罪线索,甚至可能涉及谷开来杀死尼尔·伍德的真实动机。即使惊天大案,审判亦可公开,也应公开,法院审理的其他案件还能以敏感等理由不公开吗?审判公开只有好处,没有坏处,法院今后还有理由拒不公开吗?还能以各种一扯就破的形式装模作样的假公开吗?微博直播,公布详细的庭审记录,效果极好,法院今后还有借口抵制微博吗?薄案审判也表明,重大案件、民众关注的案件倘若今后能实现微博、视频直播的常态化,将大大提升法院形象。
进入下午,薄熙来在庭上对指控基本持翻供的态度,认为薄谷开来的证言滑稽可笑,此时,舆论进一步转向,庭审的真实性得到大多数人的肯定。记不清、与我无关等单纯的否认不会影响案件最终的判决。她在精神不正常的情况下,办案人给她施加巨大的压力,让她揭发我。这一举措,顺应历史潮流,符合司法规律。
薄熙来涉嫌受贿、贪污、滥用职权一案的开庭审理已经结束。在诉讼实践特别是刑事诉讼中,证人出庭率非常低。
于是人们开始担心公开能否继续,但12:40发布的第一份庭审记录打消了疑虑,随后几天的微博直播,基本做到了全程公开、透明。而是在最后陈述阶段,王立军、谷开来没有机会争辩的情况下,他主动公开这顶世界上最昂贵的绿帽子,将男人的最痛处呈现于法庭。
如果出售独家转播权,要价应该不会低于1400万英镑。虽然媒体和民众无法自由旁听,但案件审判公开达到这一程度,远超预期,值得称许。